機器學習技法 學習筆記 (1):我們將會學到什麼? 先見林再來見樹
Posted on January 12, 2017 in AI.ML. View: 10,667
在之前四篇文章中,我總結了台大教授林軒田在Coursera上的《機器學習基石》16堂課程,我覺得這是機器學習初學很重要的基礎課程,接下來我要接續更進階的課程。
林軒田教授的機器學習是兩學期的課,第一學期是《機器學習基石》,第二學期就是接下來這個系列要講的《機器學習技法》,這兩堂課程是有相當大的銜接關係的,所以如果想看這系列的文章,請先看這四篇《機器學習基石》的介紹或者直接到Coursera上學習。
《機器學習技法》課程影片可以到老師的Youtube [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XVfgk9fNX2IQOYPmqjqWsNUFl2kpk1U2 ]上收看,投影片可以到老師的個人網站上下載 [ https://www.csie.ntu.edu.tw/~htlin/course/mltech17spring/ ]。
以前,我曾經和實驗室的英國學長聊英國的教育方法,然後我驚人的發現,他的學校在大一就已經學過量子場論(物理上很難的學科XDD)了,我就很好奇量子場論不是需要很深厚的數學基礎嗎?大一是要怎麼教啊?他告訴我,他們大一就會完整走過物理的各大領域,不過是用非常概念的方式來學習,不牽涉到太困難的數學,但這概念的一系列課程卻是四年大學中相當重要的基礎,讓他在開始學細節前就可以知道這些東西未來會用在哪裡?產生了連結讓學習更有效率。
所以,《機器學習技法》中會介紹很多厲害的機器學習的方法,但這一篇我不直接進去看每個方法的細節,我想帶大家坐著直升機來先看看這遊樂園中有哪些遊樂設施,先來見林再來見樹,會更容易了解。
有什麼特徵可以使用?
在之前《機器學習基石》中,我們講到了Features(特徵)的選擇,Features(特徵)就是我的Model描述Data的方法,也可以說是影響Data的變數,那在之前我們講過Features(特徵)的選擇可以是線性的,那也可以使用「特徵轉換」來產生非線性。
在這系列文章,我們會看到更多種類的Features,可以分為三類:
- Embedding Numerous Features(嵌入大量特徵)
- Combining Predictive Features(綜合預測結果的特徵)
- Distilling Implicit Features(抽取隱含特性的特徵)
我已經盡力用我的理解翻譯上面的英文,哈!
這些不同種類的Features就會造成不同的Models,這些Models分別是
- Embedding Numerous Features :Kernel Models(Kernel模型)
- Combining Predictive Features:Aggregation Models(集合模型)
- Distilling Implicit Features:Extraction Models(萃取模型)
讓我們依序來看。
Embedding Numerous Features :Kernel Models
還記得《機器學習基石》中,我們講了哪些Model嗎?我們一開始講了二元分類問題,然後提出了Perceptron Learning Algorithm (PLA)來解決這個問題(詳見《機器學習基石》第一篇),如果數據是線性可分的話,我們就可以使用PLA劃分出一條邊界來區分兩種種類。
接下來提到我們可以使用Regression的方法來做二元分類問題,其中Logistic Regression考慮了雜訊造成每個Label的出現呈機率分布,給予一個較為寬鬆的區分方法,我們會稱PLA為Hard Classification,而Logistic Regression為Soft Classification。(詳見《機器學習基石》第三篇)
最後,我們引入「特徵轉換」將我們原本的線性區分推到非線性區分,讓我的Model有更大的複雜度,也因為如此,我們需要使用Regularization和Validation來避免 Overfitting。(詳見《機器學習基石》第四篇)
那如果我想要使用無窮個高次方的非線性Features來當作我的Model,可以做到嗎?
來看一下之前我們做特徵轉換怎麼做的?其實我們沒有多做什麼功夫,我們只是把高次項先產生出來,然後在把這每一項當作線性模型的Features去處理,我們就用線性模型的方法產生了非線性的效果。
那如果非線性項目的個數無窮多個,顯然這種方法就做不了了啊!
不過,數學總是會拯救我們,我們可以使用Dual Transformation加上Kernel Function的技巧,帶我們走捷徑,直接用解析解讓我們得出答案,繞過要考慮無窮多個Features後再處理的窘境。
第一堂課「Line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」中,提出Hard-Marg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(SVM)的架構,他和PLA非常相近,屬於Hard Classification,不同的是Hard-Margin SVM還會讓這個切分的邊界落在最佳的位置上。
第二堂課 「Du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」中,我們開始使用Dual Transformation,把大部分與Data中Features有關的計算,取代成計算與Data中Labels有關的計算,讓我們朝不需要計算Features邁進一步,但是因為有另外一部分還是需要計算Features,所以一樣的我們還是無法讓Features有無窮多個。
第三堂課「Kernel Support Vector Machine」中,我們引入Kernel Function來幫助我們,現在真的可以不需去列出所有Features也能算出答案,所以我們就可以讓Features有無窮多項,但也因為Model太過複雜,我們不得不去面對Overfitting的問題。
第四堂課「Soft-Marg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」中,提出Soft-Margin SVM,它是一種Soft Classification,讓我們可以允許部分錯誤發生,並且同樣的使用Dual Transformation加上Kernel Function的技巧,來讓我可以使用無窮多項的Features,而且因為Soft-Margin SVM可以允許錯誤,也就是對雜訊有容忍度,因此可以幫助我們抑制Overfitting的發生。
第五堂課「Kernel Logistic Regression」中,我們將Kernel的方法引入Logistic Regression當中來用不同於Soft-Margin SVM的方式做二元分類。
第六堂課「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」中,會介紹如何使用Kernel Model來做各類Regression的問題。
這6堂課,主要做的事是把《機器學習基石》裡面學到的東西,全部引入數學工具讓Model的Features可以擴展到無窮多項,產生更強大的Kernel Model。
Combining Predictive Features:Aggregation Models
那如果今天我有很多支的Model,我有辦法融合他們得到更好的效果嗎?
這就是Aggregation Models的精髓,Aggregation Models藉由類似於投票的方法綜合各個子Models的結果得到效果更好的Model。換個角度看,你可以把整個體系看成一個新的Model,而原本這些子Models當作轉換過後的新Features,所以Aggregation Model裡頭做了「特徵轉換」,這個轉換產生出許多有預測答案能力的Features,稱為Predictive Features,然後再綜合它們。
Aggregation Models可以分成兩大類,第一種的作法比較簡單,先Train出一個一個獨立的Predictive Features,然後在綜合它們,「集合」的動作是發生在得到Train好的Predictive Feature之後,這叫做「Blending Models」;第二種作法則是,「集合」的動作和Training同步進行,這叫做「Aggregation-Learning Models」。
從「集合」的方法上也可以進一步細分三種類型,有票票等值的「Uniform Aggregation Type」,有給予Predictive Features不同權重的「Linear Aggregation Type」,甚至還可以用條件或任意Model來分配Predictive Features,這叫做「Non-linear Aggregation Type」。
所以兩種類型、三種Aggregation Type,交互產生六種Aggregation Models。
第七堂課「Bootstrip Aggregation」中,一開始介紹Blending Models的三種Aggregation Type,第一種是直接平均所有的Predictive Features,第二種則是藉由每個Predictive Feature的預測能力,使用線性模型去調配它們的權重,第三種則是使用任意模型分配權重。接著又介紹了Aggregation-Learning Models的Uniform Aggregation Type,稱之為Bagging,它的特點在於它可以利用變換Dataset來造出很多個Predictive Features,並接著做Aggregation。
第八堂課「Adaptive Boosting」中,介紹Aggregation-Learning Models的Linear Aggregation Type,稱之為AdaBoost,它的特點在於它可以使得每個Predictive Features彼此間可以截長補短。
第九堂課「Decision Tree」中,介紹Aggregation-Learning Models的Non-linear Aggregation Type,稱之為Decision Tree。
第十堂課「Random Forest」中,使用Bagging來做Decision Tree,這叫做Random Forest。
第十一堂課「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」中,會介紹AdaBoost的Regression版本稱為GradientBoost,並且運用AdaBoost和GradientBoost在Decision Tree上面。
這5堂課,我們將會介紹Aggregation Models,引入綜合、集合Predictive Feature的概念來使我們造出更好的Model。
Distilling Implicit Features:Extraction Models
那最後這個部分則是介紹現今很流行的「類神經網路」(Neural Network) 和「深度學習」(Deep Learning),在這裡我們通稱Extraction Models。
Extraction Models的特色在於它「特徵轉換」的方法,使用一層一層神經元來做非線性的特徵轉換,如果具有多層神經元,那就是做了多次的非線性特徵轉換,這就是「深度學習」,藉由Data機器會自行學習出這每一層的特徵轉換,找出隱含的Features。
第十二堂課「Neural Network」中,介紹Neural Network,並介紹Neural Network的演算法—Back-Propagation(反向傳遞法),在概念上Gradient Descent就是Back-Propagation的源頭,另外介紹避免Overfitting的方法—Early Stopping。
第十三堂課「Deep Learning」中,開始介紹「深度學習」,考慮多層神經元的Neural Network就叫做Deep Learning,我們會探討如何在Deep Learning中加入Regularization,並介紹一種叫做Auto-encoder的特殊Deep Learning方法。
第十四堂課「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」中,介紹Radial Basis Function (RBF) Network,並且介紹K-means等非監督分類法。
第十五堂課「Matrix Factorization」中,我們會探討類別的匹配問題,例如:我想要知道用戶喜歡看什麼電影,而我的Data只有用戶的ID和電影的編號。
這4堂課,我們將會介紹Extraction Model,使用神經元的概念來萃取出Data中的Features。
後話
最後總結一下《機器學習技法》會講哪些東西?我們會講具有三種不同「特徵轉換」方式的Models。Kernel Model的「特徵轉換」是將非線性Features擴張到無窮多個;Aggregation Model的「特徵轉換」是產生出有預測能力的Features;Extraction Model的「特徵轉換」是利用神經元的方式來做到萃取出隱含的資訊。
跟《機器學習基石》不一樣的地方,《機器學習技法》中介紹更厲害的「特徵轉換」來產生更厲害的Model,不過因為會有Overfitting的狀況,所以我們還需要介紹相應的配套措施。
在未來一系列的文章,我會帶大家一一的來看這些內容,不過和之前一樣,我不會以課堂當作單位來講,而是以單元式的方式,而且我主要的目的是去點出概念,並盡可能的不去牽涉太多的數學計算,但是數學計算的部分是很重要的,這會影響到你真正的實作,數學的部份可以去看林軒田老師的影片或投影片,裡頭都有很詳細的介紹。